东郊记忆:文化内涵更丰富 产业定位更多元2012年11月 作者: 来源:四川在线/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瞧瞧
简介: 东郊记忆,既是一段体现成都工业文明的激情岁月,也是一代老东郊人的集体回忆。11月1日起,“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并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 ...
内容:
“更名升级,能让东郊这块土地的文化内涵更丰富,也意味着对老东郊的多元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华区文联副主席、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主席邓乃斌在获悉更名后说,老东郊在上世纪70年代就是成都的潮流高地,东郊记忆更能体现出东郊的文化产业特色。 80幅老照片 见证东郊变迁 74岁的杨春燕是老东郊人,在东郊已经生活了近60年。在获悉东区音乐公园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后,前天他专程来到东郊记忆,向“东郊记忆馆”送上了自己写的书——《东区红光印象》。“这本书文字很少,但是有80幅珍贵的老照片,东郊1957年到现在的历史都能从照片上看到。”杨春燕说自己原来是《红光报》的编委,工作期间就将这些照片都保存着,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东郊的历史。 在这本书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摄于1957年。“那是红光厂在东郊马槽破土动工的照片,红光厂的历史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杨春燕头发虽已花白,不过在谈东郊的历史时,记忆非常清晰。陪同杨春燕一起来的还有73岁的吴成明,“我也是老东郊人,在红光厂干了36年。”吴成明告诉记者,听说更名为“东郊记忆”了,就想回来看看,这里有他们那一代人的激情岁月和集体回忆。“我觉得名字改得好,这样会让东郊的历史和文化立体起来,不仅仅是音乐,还能容纳很多的老照片和文字。”杨春燕说。 12米《东郊览胜》 还原当年胜景 成都东郊,既是一个方位,更是一段流淌在历史中的诗歌。为了使东郊记忆元素更加丰富,东郊记忆正广泛征集东郊工业文明时代的图片、物件等,使项目工业遗产气场更加凸显。“这幅高65公分、长约12米的画卷,全面反映了东郊70年代的胜景。 ”成华区文联副主席、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主席邓乃斌牵头完成的历史画卷《东郊览胜》,有望成为东郊记忆馆中的展品向市民诉说东郊的历史。 49岁的邓乃斌在成华区工作了21年,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郊在上世纪70年代就是成都的潮流高地,文化阵地,聚集着一批喜欢艺术、热爱艺术的青年朋友。“曾经名噪一时的麻石桥美协就发源于东郊川棉厂,还有沙河电影院周边汇聚了一批电影发烧友。”邓乃斌牵头创作的《东郊览胜》,很细微地表现了上世纪70年代东郊的整体风貌,“现在园区内的艺术超市、老车间老厂房,在画卷里都能找到。” 对于东区音乐公园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邓乃斌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东郊历史上就汇聚着各种艺术元素,而且东区音乐公园经过一年的发展呈现出了各种艺术元素相互促进的态势,更名是一种必然,这能更准确地传达出老东郊的文化脉络,也是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希望。”记者 郑钰飞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友情链接 | 诚聘 | 版权与免责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