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魂 为芦山雕刻艺术注入鲜活生命力2013年03月 作者:康君 来源:雅安日报 责任编辑:中国新闻成都培训
简介:
循着历史的车轮,追寻芦山雕刻文化传承的脚步,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千百年来,无论是古时的石刻,还是现代的乌木根雕,芦山儿女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运用良好自然生态资源,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一个个 ...
内容:
循着历史的车轮,追寻芦山雕刻文化传承的脚步,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千百年来,无论是古时的石刻,还是现代的乌木根雕,芦山儿女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运用良好自然生态资源,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的雕刻精品。 1974年出土于芦山县思延乡清江四组杠头坎的汉马乌木根雕是汉代乌木根雕杰作,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也有力地证明了芦山根雕的历史地位。如今,根雕文化业早已与芦山的灵魂融为一体,成为芦山的一个鲜明符号。 追其缘由,这与芦山人民追寻雕刻艺术的不懈奋斗与努力密不可分。 穿越千年历史烟雨 将汉艺神韵 演变为现代根雕艺术精品 “昔日汉魂足千秋,而今蜀根称神奇。”穿越千年历史的烟雨,汉代艺术的精魂,铸就了心灵手巧的芦山人,将汉艺神韵演变成现代根雕石刻艺术精品。 趁着宜人的春色,沿着省道210线,一路向北前行,沿途的山、水、林、路,为行人展现了一幅“路在林中建,人在景中游”的魅力画卷,而道路的尽头,就是神秘而又富有魅力的芦山。 芦山,自秦建县至今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县城因为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屯兵时所筑,故又被称作“姜城”。 勤劳的芦山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在汉代达到鼎盛。 汉代的芦山,是汉王朝西蜀边陲重镇,是蜀郡西部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民族交往的枢纽地带。因此,芦山的历史遗存十分丰富,尤其以汉代文物著名,县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樊敏阙及石刻、平襄楼、青龙寺大殿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晖石棺,县博物馆馆藏文物9000余件,汉代文物闻名海内外,这也让芦山享有“汉魂”和“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1992年就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在芦山县境内,不论是地面还是地下,数目众多的文物遗存曾让专家感叹:“在芦山土地上随便挖一锄,挖出来的都是秦砖汉瓦。” 芦山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这里,建于东汉时期的樊敏阙及石刻,占全国存量过半的东汉石刻瑞兽,无时不向人们诉说着芦山雕刻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的至高地位。 在这里,气势磅礴的樊敏阙,造型浑厚、构图协调,尤其是阙檐下的浮雕组图,图中人物造型生动,形态各异,生动地展现了汉代民众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一汉阙石刻的精品不仅展现了芦山汉代雕刻的技艺之精湛,更是让历代文人雅士对樊敏碑的历史文学价值的赞誉层出不穷,清末康有为就曾赞誉碑刻:“如明月开天,荷花出水。” 在这里,9尊伫立在樊敏碑旁的石刻神兽,更是被誉为“汉艺精粹”。 在这里,为纪念镇西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而建造的平襄楼中,其一砖一瓦也无不透视出芦山儿女不俗于世的创造力。 在这里,闻名遐迩的石刻精品——王晖石棺更是书写着芦山人传承雕刻文化之精髓。 …… 当我们将时光拉回到现代,也不难发现,随着雕刻艺术的不断演绎和发展,在芦山已经形成了西南根雕制作和交易的第一市场,其根雕作品早已在全国的根艺界独领风骚。 近年来,芦山县涌现出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青年根艺师,有的名师传承,有的自学成才,也有拜师访友,各具风格,自成一体。尤其是近四五年内,根艺师们的作品在省内外根雕艺术大展中多次荣获金、银、铜奖,为芦山申报“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保其形而冠以神 铸就芦山根雕浑然天成的气质 芦山向来就不乏能工巧匠,上到国家级雕刻大师,下到十几岁的孩子都能摆弄刻刀。受蜀汉传统文化的滋润,石雕艺术文化的支撑,芦山乌木根雕逐步形成了利用天然材料,运用“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原则和因材施艺的乌木雕刻技法。 有人说:“根雕艺术之贵,在于它拥有人格的美。”此话一语中的,芦山根雕的精髓便在于“保其形而冠以神”,浑然天成的气质,冠以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让一件件根雕艺术品以另一种高贵的姿态复活,因为在它们的身体里流淌着芦山水土浸润的浓厚文化。 芦山根雕一直坚持以厚重的汉代历史文化为背景,根雕产品采用个性化、主题化、人文化的设计理念,突出“汉魂”和“蜀根”这两大主题,并赋予根雕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芦山根雕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木雕,它完全取自天然树根的造型,利用乌木、老树根或树桩的形体,经过系列工艺程序后制作加工成具有装饰效果和实用功能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据介绍,芦山根雕最大的工艺特点便是充分取形于乌木“瘦、透、漏、皱”等自然特点,使用以“巧雕”为主的雕刻工艺技法。 “巧雕之巧,有形态上的,也有颜色上的,利用原料自然的形状和色彩,进行构思,因材施雕,需要制作作品的匠人独具匠心的创新思维和智慧,才能令作品闪耀出天人合一的光芒。”芦山县博物馆馆长、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国富说,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说的就是芦山的乌木根雕,匠人们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重点是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辅以加工修饰,尽量保留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做到巧藉天然,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结合起来,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浑然一体,这也赋予了芦山乌木根雕成品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友情链接 | 诚聘 | 版权与免责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