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芦山县志》露真容 泛黄书页上字体娟秀2013年05月 作者: 来源:四川在线 责任编辑:中国新闻成都培训
简介:
这本康熙六十年的《芦山县志》,记载了从宋朝到康熙年间芦山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和气候,里面除了有众多优美的诗词之外,在书法造诣上也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芦山档案局局长李富民 ...
内容:
这本康熙六十年的《芦山县志》,记载了从宋朝到康熙年间芦山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和气候,里面除了有众多优美的诗词之外,在书法造诣上也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芦山档案局局长李富民 在芦山档案局的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件“镇馆之宝”——康熙年间的《芦山县志》。经历了4·20芦山强烈地震,这本浓缩芦山数百年历史的“无价之宝”是否安然无恙?昨日,《芦山县志》首度在媒体面前袒露真颜。 链接>>> 芦山档案局处处能拾宝 除了《芦山县志》,在偌大的芦山档案局库房里,处处都能拾到宝。 “比如说《芦山县出土汉砖纹样集》,其中收录的文字砖既有文字又有图样,对整个中国的雕刻艺术都有积极影响。”李富民介绍。芦山是古汉文化的集结地,原川大著名教授任乃强先生对此早有赞语:“后汉芦山境不惟地方方繁荣,文化程度亦殊高绝。” “这里还有《雅州府志》和《四川省保甲干部训练班第三期同学录》等名典古籍,这个是实物档案,是当年飞虎队在大川原始森林失事的飞机残骸。”李富民如数家珍般一一介绍。他说,这些都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其中记载的文史资料甚至能为“4·20”芦山强烈地震提供借鉴。 首露真容 封皮略微泛黄 内页字体绢秀 《芦山县志》保存在芦山档案局4楼,虽然部分天花板已经脱落,但是整个档案馆大体结构依然无恙,存放《芦山县志》的保险柜则放置在特藏库房最角落的位置,阴暗的光线增添了几许神秘气氛。 开启保险柜门,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捧出用黄布层层包裹着的宝贝,然后轻轻将其放在桌面上。紧接着,工作人员将黄布的四角缓缓向四周揭开,在宝物袒露真颜的一刹那,仿佛时间因此而静止。“这就是我们档案局的‘镇馆之宝’,也是整个芦山的‘无价之宝’。”芦山档案局局长李富民特别加重语气。只见眼前这本古籍尺寸比一般书籍略大,封皮略微泛黄,深色曲线勾勒出的暗黄色花纹显得美轮美奂。“这本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芦山县志》,记载了从宋朝到康熙年间芦山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和气候,里面除了有众多优美的诗词之外,在书法造诣上也体现了很高的水平。”李富民随即翻开一页,继续介绍道。 在写满娟秀字体的泛黄书页上,李富民手所至的每一寸地方,无不流露出精美又古朴的神秘气息。“值得欣慰的是,虽然经历了‘5·12’汶川和‘4·20’芦山两次地震,但是这本《芦山县志》依然完好无损。”李富民说。 遭受重创 硬件设施损毁 空调调温存放资料 芦山档案局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修建的新楼,里面共珍藏有25.4万件档案。虽然大楼本身经受住了芦山地震的考验,但是里面有不少硬件设施都已损毁,无法使用。如何妥善保存档案?这让档案局上下都犯了难。“按照档案馆档案的存储条件,温度一般控制在14℃-24℃,湿度一般控制在45%-70%,但是这次地震对整栋大楼的恒温恒湿系统、通风系统以及安保系统摧毁严重,我们只有争取灾后重建资金来完善档案存储系统,这个缺口大概在百万以上。”李富民表示,“目前放在保险柜里的珍贵文史资料,我们只能通过空调来调节温度,达到妥善存放的目的。” 灾后重建 库容量需3000平方米 将重启档案电子化 李富民说,档案工作是历史的记载,也是文化的传承,既特别容易被忽视,又特别重要。“打个比方,在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为国家地震局等相关部门提供了芦山的地质资料,同时我们也为灾区的老百姓免费提供查阅档案等服务。”他说。 对于灾后重建计划,李富民表示,目前档案局两层库房共计1000平方米的库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要求,现在需要3000平方米的库容量。另外,实现档案电子化也是他的一大梦想。“档案电子化不但可以减少档案的损耗,同时也方便专家学者上网查阅,这个项目的起始资金超过2500万,我们希望重启这一计划,做好芦山的历史文化传承工作。”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友情链接 | 诚聘 | 版权与免责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