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为幸福遂宁加码
2015年11月 作者:徐金华 来源:遂宁日报 责任编辑:xwpxxw
简介: 今年,我市启动第二届“书香家庭、书香社区”评选活动,经过层层评审,日前,最终名单出炉,全市共有10个社区被评为第二届“书香社区”。 作为根植于社区中的大众文化,社区文化对社区群体起着更为 ...
内容: 今年,我市启动第二届“书香家庭、书香社区”评选活动,经过层层评审,日前,最终名单出炉,全市共有10个社区被评为第二届“书香社区”。
作为根植于社区中的大众文化,社区文化对社区群体起着更为直接的渲染和影响作用,也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社区运动会到书香社区、从邻居节到文艺团队,近年来,遂宁越来越多的社区在发展本社区文化中,创新推出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并将其持续下来,打造出了不少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
大英县双江社区
书香暖人心
10日下午,尽管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却依然没能阻挡大英县回马镇双江社区居民李青玉去社区书屋看书的脚步。下午3点过,李青玉出现在社区图书室门口 ,此时,图书室里已有好几个居民在看书了。“李姐,你今天来得有点迟哦。”见李青玉出现,正在一旁看书的居民刘大芬赶紧前来打招呼。“是啊,今天有点晚,送了孙孙去幼儿园,和老师摆了一会龙门阵,这不就来晚了么。”李青玉一边给刘大芬解释,一边从书架上找自己想看的书。
李青玉告诉《巴蜀周末》记者,从去年10月起,每天送完孙子上幼儿园,她便到社区图书室来打发时间。在书屋看1个多小时的书,刚好是孙子放学的时间。一年多以来,她在社区图书室结识了许多人,刘大芬便是其中的一位。“我退休以前是一名老师,现在退下来了也爱看些书、报,社区书屋各种书都有,看看书,交交朋友,聊聊天,一天的时间就这么打发了。”
在双江社区,像李青玉这样喜爱到社区图书室里看书的居民有许多。据了解,双江社区的图书室是遂宁年龄最老的社区图书室之一。2003年,双江社区建起14平方米的图书室,里面的1300余册藏书便成了周围居民的精神食粮。如今,双江社区图书室面积达65平方米,藏书2100余册,其中有政治、法律、文学、医药、卫生、语言、经济等种类,丰富多样,各种报刊11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前来阅读。
同时,社区图书室利用现有设备和人员,坚持开展了知识讲座、培训等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这些读书活动,充分调动了居民的读书积极性,形成了热爱读书、团结友爱的社区氛围。前不久,我市第二届“书香家庭、书香社区”名单出炉,双江社区被评为十大书香社区之一。
船山区燕山社区
丰富活动联紧居民心
从今年8月起,石英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成员便作为志愿者走进燕山社区,有时开展心理咨询,有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活动,给燕山社区居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石英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人代强介绍,每个周末,他们都会走进燕山社区开展不同的活动,每一次他们到社区开展活动,居民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比如,9月志愿者们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的一些小活动,社区老年人排着队参加;10月请省上的专家给社区里的母亲办的母亲课堂讲座,社区许多母亲都来参与。
在燕山社区还有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每到周末,来自各方的志愿者与该社区的30多名留守学生欢聚一堂,或一起玩游戏、或画画、或唱歌。每个周末,这里都会传出留守儿童欢乐的笑声。
父母离婚后,9岁的王小米(化名)跟随父亲生活,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给予小米的关爱有限,所以小米相较于其他留守儿童,性格更内向一些。最初,小米只愿意周末自己一人在家玩,或到社区健身器材边上玩。
今年3月的一个周六,到燕山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组织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张琴路过小区时,发现了独自一人玩耍的小米。打听清楚情况后,第二天,张琴特意来到小米家,向小米的爷爷奶奶表明自己想帮助小米的意愿,小米爷爷奶奶十分高兴。
最初,内向的小米不怎么搭理张琴,更不愿到社区留守儿童之家参加活动。开始的每个周末,张琴就特意到小米家呆上一段时间,有意与小米说说话,有时还带上两三个与小米同样大小的孩子一起去,与小米一起做游戏。一个多月后,小米主动提出要到社区的留守儿童之家。如今,每个周六,小米都会到社区留守儿童之家来,有时做作业,有时玩游戏,她与这里的留守儿童、志愿者们都成了好朋友,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许多。
“每个周末,都有志愿者走进我们社区,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或与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或与社区老年人,或是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志愿者进社区已成了我们社区的一种文化,让社区居民受益匪浅。”燕山社区负责人如是告诉《巴蜀周末》记者。
大英县花园社区
非遗拓宽社区文化内涵
一提及蓬莱大乐和象山花锣鼓,那么一定要提及大英县花园社区
“我们社区就有一支鼓乐队,专门演蓬莱大乐和象山花锣鼓,他们不仅在我们社区表演,还到全国好多地方去表演过,每次我们县上有重大活动,他们的节目是必上场的,是我们社区的骄傲,也是大英的骄傲。”花园社区居民们言语中透露着由衷的自豪。
蓬莱大乐又名“川中大乐”,是流行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传统打击音乐。2007年,蓬莱大乐被正式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花锣鼓又称“花花锣”,“花锣鼓”之“花”,是取其锣鼓演奏曲式众多、花样变幻无穷之意。目前有据可考的象山花锣鼓的创始时间是清朝末期、主要流传地在大英县象山镇一带。2007年,象山花锣鼓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英县花园社区的这支鼓乐队,则成了蓬莱大乐和象山花锣鼓两大非遗的传袭队伍。
今年55岁的大英居民齐小蓉是这支队伍的负责人,她告诉《巴蜀周末》记者,自2007年年初组建他们这支鼓乐队时,她便进了队,至今有8个年头,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50多人,这些年,这支平均年龄在50以上的队伍南征北战,参加过全国多个地方的比赛、表演,也将蓬莱大乐和象山花锣鼓两大非遗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最开始我们在社区练习时,居民们看到这些大锣大鼓,都很好奇,常常围过来看我们的表演,我们就给他们介绍我们表演的是蓬莱大乐和象山花锣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大英的文化瑰宝,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后来,越来越多的居民看了我们的表演,对蓬莱大乐和象山花锣鼓都很熟悉。每次一见我们,就晓得我们要表演蓬莱大乐和象山花锣鼓,这说明我们的表演影响了一些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祖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齐小蓉如是介绍。
船山区桂香社区
文化院坝点亮文化生活
船山区桂花镇桂香社区,在原有设施基础上,今年新建起来的文化院坝,为周围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综合服务,给居民文化生活增色不少。
桂香社区的文化院坝是一处文化综合场地,有小广场、篮球场、图片阅览室、互联网室、多功能放映厅等,居民可以在这里开展跳广场舞、打篮球、看书、上网、看电影、集中进行刺绣等多种文化活动。桂花镇文化干部苏培生介绍说,之所以选在该处建设文化院坝,就是该处居民相对集中,希望该文化院坝发挥其多种功能,让居住在农村的居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文化生活带来的愉悦感受。
52岁的漆秀英家住文化院坝旁边,每天她都会和她的老姐妹一起到文化院坝的小广场跳广场舞。她乐呵呵地说:“现在儿女都成家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也不大了,每天跳跳舞蹈,活动活动筋骨,把身体锻炼好,将来好帮忙带孙子。以前文化院坝的小广场没修好的时候,我们就在一个老姐姐家的院坝跳,现在这个小广场修好了,又宽又平,是我们跳广场舞的一个理想场所。”
与漆秀英一样,64岁的李素芳也是这支广场舞队伍的一员。她说,在社区的文化院坝里,不仅能看书、跳舞,还能与同龄人一起组织开展活动,生活也多彩起来。64岁的她看起来特别精神。“以前是城里人才有文化生活,现在我们农村的文化生活也不仅仅是在家里看电视,也可以跳舞、看书,隔段时间还可以看免费电影,跟城里人的生活一样了,现在的农村不比城里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