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脱贫攻坚实践 需要记者做“有心人”2016年10月 作者: 来源: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牧区耕地种菜,是件不容易的事;利用闲置牲畜暖棚种蔬菜找到脱贫致富路,更是件“了不起”的事。四川日报社记者徐登林在“走转改”中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闻点,写出了《牲畜暖棚闲时变 ...
内容: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牧区耕地种菜,是件不容易的事;利用闲置牲畜暖棚种蔬菜找到脱贫致富路,更是件“了不起”的事。四川日报社记者徐登林在“走转改”中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闻点,写出了《牲畜暖棚闲时变身微菜园》这样一篇非常“接地气”的好文章,发挥了新闻报道在精准扶贫中的特殊作用。那么,他是怎么做“有心人”,他的作品好在哪? 四川日报社记者徐登林 挖掘新闻要做个“有心人” 耕地种菜,在我们眼中,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农事。然而,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牧区,这事可不容易。 石渠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记者采访的红旗一村海拔更是达到4300多米。在这样的高寒地带,牧区群众世代都没种过蔬菜,也很少吃到蔬菜。 地弟家利用闲置牲畜暖棚种蔬菜,不但改变了牧区群众无法种蔬菜、吃不到蔬菜的现状,还帮助他们养成了吃蔬菜的习惯,当地干部都禁不住感叹,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这件事“了不起”,还因为它凸显了“群众智慧”,这是牧区群众产业发展实践中的“发明”。牲畜暖棚原本只是政府资助建起来帮助牧民养殖牲畜所用,每年约有半年的闲置期。闲置时的牲畜暖棚如何利用?牧区干部群众一起想出了尝试种蔬菜的妙法。 这件事“了不起”,还因为它具有带动示范性。地弟在当地干部的帮助、带引下,不但找到了脱贫的出路,同时展示了不等不靠的脱贫精神,在他的带动下,色须镇红旗一村32个牲畜暖棚现在都种起了蔬菜。 在挖掘这条新闻的过程中,记者也感受到,找到这样“了不起”的基层实践,不但要深入基层,还要做个有心人。 当日记者参加在石渠县举行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牧区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现场会例行活动没有太多新闻性,但借参加现场会,记者听说了牲畜暖棚种蔬菜这件事,并“软磨硬泡”采访到相关人员,现场见证了地弟家的实践。 高寒地带条件艰苦,记者每一次深入基层都不容易,然而能有幸记录牧区群众勇于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和坚强不息的精神,是我身为新闻工作者的一大幸事。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谭江琦 深入基层才有不一样的发现 《牲畜暖棚闲时变身微菜园》是一篇难得的“走转改”佳作。细读文章,朴实的对话、简洁的白描、生动的现场,处处透着泥土的芬芳,吹来一阵清新的文风。 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远不止是文风上真切的“改”,更在于采访上深入的“走”与“转”。牲畜暖棚闲时变身微菜园,这事发生在海拔4300多米的高寒牧区,深入这样条件艰苦的基层进行细致观察和采访,不是靠一时兴起,而是要有长期形成的扎实作风做基础,这种作风包括不畏艰险、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等良好的采编素质。 这篇新闻作品还隐含着一层深意:牧民种下去的除了蔬菜,也有新的经营理念。高寒地带要发展,那些荒坡、河滩地,甚至是阳光、空气、水、文化等,都是宝贵的资源。如何走出传统思维的禁锢,用现代理念盘活这些资源,对高原藏区传统农牧业转型发展,实现脱贫攻坚等都意义重大。 发现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基层实践,看似巧合,实际上是记者长期关注基层、扎根基层的天职使然。只有把新闻的触角沉浸在基层,才能敏锐地捕捉常态生活中的不寻常;只有把群众的冷暖全装在心里,才能真切地镌刻老百姓的感知。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新闻工作者应当秉承优良传统,顺应时代需求,始终在一线,永远在路上。
|
热点 . . .
最新 . . . |
友情链接 | 诚聘 | 版权与免责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