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经营:图书背后的“变形记”2015年03月 作者:余如波 来源:四川在线 责任编辑:xwpxxw
简介:“《中国文学史》出版之后,不仅将是我们主打人文学术的“光明鸟·主见文丛”的新品种,还将填补钱穆著作的出版空白。”3月10日,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盛 ...
内容:
“《中国文学史》出版之后,不仅将是我们主打人文学术的“光明鸟·主见文丛”的新品种,还将填补钱穆著作的出版空白。”3月10日,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盛轩”)总经理杨政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有信心把它做成学术畅销书。” 优质出版物落户四川,源于经营理念的主动调整——从等着书稿上门、依靠自身力量拿不到的授,到主动把握市场动向、发掘优质选题。一本本四川畅销书的背后,都有一段醒脑的“变形记”。 抢先机,优质选题落户四川 20世纪50年代,著名学者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开讲“中国文学史”,听课的学生叶龙有速记本领,将这份讲义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一下子便尘封近60年。 “好的选题摆在那里,有没有眼光是一回事,能不能抓住又是一回事。”杨政告诉记者,2014年夏天,华夏盛轩从媒体报道中获悉此事,立刻派出负责人赶赴香港。“叶龙对四川出版并不了解,最开始还是有些顾虑。我们向他介绍了‘光明鸟·主见文丛’的出版定位,最终打动了老先生,顺利取得授权。没过多久,很多出版机构纷纷与叶龙联系,还好我们捷足先登。” 华夏盛轩并非个案,变革经营思路已成为四川出版人的共识。“一个出版社的影响力,是通过一个个好的选题、一本本好书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吴鸿如是说。 抢资源,做图书的深度挖掘 只做图书,并未实现内容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最大转化,川内出版社便纷纷根据自身优势打造产业链、开发衍生品,同时避免同质化。 四川美术出版社(以下简称“美术社”)2012年启动艺术衍生品开发和销售,如今已有约100个品种。“我们开发的高仿产品带来超过百万元的销售收益,其中高仿唐卡和陈子庄国画系列产品为独有版权。”社长马晓峰透露,美术社还在成都宽巷子社区美术馆建立川美艺术之家,进一步挖掘资源。“2014年,我们举办了8次展览,收藏了一批具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品。” “搞出版,做文化,搭平台。”吴鸿的思路相当明确:依托出版社下属的北京创意中心,利用作者、编辑、创意资源,为相关的影视、话剧等项目做内容创意并组织实施。 2014年11月,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川菜产业化和国际化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成为副理事长单位。“我们出版过300多种川菜图书,今后不仅要做川菜的推广者,更要做川菜标准的制定者。”社长钱丹凝透露,打算借鉴电影《狼图腾》的操作方式,吸引优质的技术、策划团队,将丰富的科幻内容资源转化为影视等产品。 【社长手记】 尝试成为内容“运营商” 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 吴鸿 半年前开始担任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我感觉出版行业变化很大。这让内容必须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呈现。我计划3年内,成为出版内容的“运营商”。 以美国作家、翻译家、汉学家比尔·波特为例。2013年到现在,我们出版了波特的多部作品,包括追溯中国禅宗历史文化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寻访当代中国隐修者的《空谷幽兰》等等,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但现在仅仅出书显然不够。我们已经策划了一些文化旅游项目,邀请波特全程使用英文讲解,征集愿意跟他了解中国文化、四川文化的中外读者组团。通过旅行的方式搭建平台吸引资源,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 在项目成果的最终呈现形式上,我们则会根据团员特点灵活选择。例如,写作爱好者的见闻录、摄影爱好者的精美图片,可以通过图文的形式进入波特的新作。我们也打算与媒体合作拍摄专题片,通过网络传播扩大影响力,真正把内容“运营”好。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友情链接 | 诚聘 | 版权与免责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