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文学创作培训交流会举行
2015年05月 作者:唐静 来源:遂宁晚报 责任编辑:xwpxxw
简介: 5月15日,由《四川文学社》、遂宁市文广新局主办的2015年全市文学创作培训交流会举行,本次交流培训会邀请著名诗人、国家一级作家牛放和著名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蒋蓝前来授课。现场,两位作家分别就异族 ...
内容: 5月15日,由《四川文学社》、遂宁市文广新局主办的2015年全市文学创作培训交流会举行,本次交流培训会邀请著名诗人、国家一级作家牛放和著名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蒋蓝前来授课。现场,两位作家分别就异族文化审美的培养与文学创作和汉语新散文与非虚构写作进行了详细讲解以及交流,来自我市各区县、园区的50余名文学爱好者以及作家参加了本次培训交流会。
培训会上,牛放说,广大文学爱好者应多出去采风,如果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一定要学会跨域,这样才算真正融入到文化中去,用自己的经历考量一个地方,这样出来的作品才不会空洞。作为一个作家,面对不同的文化,需要站在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去诠释和描述,这才是学会创作的基础。著名散文家蒋蓝则交流了汉语新散文与非虚构写作的相关知识,他说,大家要打开传统散文的观察域度,由以前的抒情变成对民间普通的事物描述。在非虚构写作过程中,考察作者对历史材料的熟悉程度,除了查阅资料外,更需要作者对一段重大历史和某个人物的生活进行实地的多方位考察,并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此次培训交流会使得广大文学爱好者扩宽了在文学创作中的知识面,调动了我市文学创作者的积极性,为推动我市的文学发展营造了较好的氛围。
延伸阅读
牛放, 本名贾志刚,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曾获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飞天奖创作奖、巴金文学奖等。现为《四川文学》副主编、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四川作家书法院副院长,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散文百家》《诗歌月刊》等国内各级报刊等。
如何写好散文?
不堆砌华丽语言
要有实在的内容
“祖祖辈辈踩着绿色,仰望雪山,再用身躯丈量生命的长短,然后在天葬场,将一辈子的得失,依次躺成进入天堂的糕点……”这是牛放的《草原话题》,从他的诗中,我们没有看到搔首弄姿的矫揉造作,只有对草原民族那充满真挚的讴歌和赞美。
记者:为什么这次培训选择讲异族文化审美与文学创作呢?
牛放:我认为,文化是世界的,更是整个民族的,要想有一个好的作品,文章里一定要融入民族文化。恰巧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也是最难逾越的一道鸿沟。我经常听到很多人说,为什么我写不出好东西来?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题材?为什么我的内容总是很肤浅和幼稚?其实,大家不妨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有这么多民族,如果我们总是拘泥于身边的人,总是对狭小的事物不断吹嘘,所以,才会造成选题面窄。文学爱好者应多出去采风,如果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一定要学会跨域,这样才算真正融入到文化中去,用自己的经历考量一个地方,这样出来的作品才不会空洞。
记者:那么,当我们遇到异族文化时,应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呢?
牛放:艺术来源于生活,之所以这次选择民族题材也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我曾在阿坝工作,与当地的藏羌人共同生活过,正是这种经历,让我真正明白,该如何理解异族文化、融入异族文化。当一个文学者遇到另一种文化时,不是那么容易和平交流的,如果作者坚持母体文化而排斥异族文化,便不能形成有效的文化交流。只有对母体文化的自信,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和接纳,才能进行平等的交流学习。作为一个作家,面对不同的文化,需要站在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去诠释和描述,这才是学会创作的基础,这也是创作出好作品的第一步。
记者:这次来的文学爱好者大多爱好写散文,那么,今后他们在写散文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牛放:其实写作的门槛是很低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就需要作家有很高的思想内涵。比如说,大家都会写的散文,可我看了很多文章,除了华丽的语言之外,没有灵魂。散文是诗歌语言,但散文的关键是要学会做“文章”,要传达精神食粮给读者,而不是华丽语言的堆砌。所以,写散文一定要加文章、加内容进去,有了实在的内容就等于是喝了60℃的烧酒,味道、劲道全都出来了。
记者:对于青年文学爱好者,要想写得一手美文,能不能给他们提个醒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牛放:年轻爱好者,没有足够的阅历,我认为不妨多读书,这也是获得经历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是要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实依据的考究,同时,大家要学会分享成长经验、生活经历,这对培养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
蒋蓝,当代先锋诗人,思想随笔作家。获人民文学奖若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散文、诗歌入选过上百部当代选集,曾任《青年作家》月刊主编多次举办讲坛、学术讲座等。代表作《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豹典》《爱与欲望》等。
如何写新散文?
用细节描写感情
摒弃传统喊口号
“从混凝土伸出的钉尖,比夜色更锐利,打击中,亮出更黑的牙齿……”这是蒋蓝的《钉子》,从他的诗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比喻精准而动人,文字跳脱,细枝末节中充满着繁茂与绽放。蒋蓝无疑是优秀的,近年来,除了诗歌外,他在新散文与非虚构写作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记者:新散文与传统散文的区别在哪?应如何来写新散文?
蒋蓝:我认为,新散文与散文的区别在于,新散文不再是为意识形态服务,它忌大词写作,因为宏大的词汇,会让人感觉没有头绪。写作时,大家要打开传统散文的观察域度,由以前的抒情变成对民间普通的事物描述,说白了就是抒情回归平静。新散文写作就是要将全部感情通过细节描写,不要喊口号。我曾看过祝勇写的长达10万字的新散文,篇幅长,但几乎没有口水话的嫌疑。他打开了传统散文的叙述形式,首先是长度,其次是摒弃歌颂式手法,他从细节展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文章的细腻与情感。
记者:什么是非虚构写作?为什么要提倡非虚构写作?
蒋蓝:按照文学类型学说,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虚构”与“非虚构”两大类。但我们终究是生活在“非虚构”的世界,所以我们需要“非虚构”文学来帮助我们清醒地面对现实。非虚构写作手法,是告别虚伪的写作形式,为平民代言,这才是应提倡的健康写作精神。
记者:文学爱好者如何写好非虚构形式的文章呢?
蒋蓝:非虚构写作有两个要素,第一是真实发生过的,第二发生在你我周围的。所以,非虚构写作过程中,最难的是考察作者对历史材料的熟悉程度,除了查阅资料外,更需作者对一段重大历史和某个人物的生活进行实地的多方位、跨学科的考察,并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次,写作中,可以利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叙述,将历史前后的演变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叙事。我认为一篇好的文章最低有两个要求,一是独造句子,自己一定要创造出得意的句子。其次,是独立地对事情进行考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典型的非虚构写作方式。写作之前,一定要详细揣摩,不然容易变成堆砌材料,而失去细节描写。
记者:面对如此多的史料、文献,要如何体现作家的意义呢?
蒋蓝:写作就是不断地回忆与创作,写作就是将人生经历进行有效的嫁接,最后形成一本智慧,这样的作品才是接地气的,文章中融入这么多的文献、材料、史实,以及大量的引用、注释等,并不是套词写作、概念写作类的说明文。他需要作者对概念、文献、材料与生命、思想相碰撞、激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家的真正意义才能实现,才能在写作生命中纵横驰奔,奏响文章高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