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诗歌创作论坛成功举办2015年06月 作者: 来源:四川作家网 责任编辑:xwpxxw
简介:
“记住乡愁”、“精神原乡”成为当下文学热词后,6月18日,在四川罗江召开的“记住乡愁”诗歌创作论坛上,再次成为诗人们关注焦点。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诗刊》原副主编叶延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 ...
内容:
“记住乡愁”、“精神原乡”成为当下文学热词后,6月18日,在四川罗江召开的“记住乡愁”诗歌创作论坛上,再次成为诗人们关注焦点。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诗刊》原副主编叶延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诗选刊》主编刘向东、《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朱林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诗评家出席文坛。 别把乡愁的表达停留在炊烟 诗人叶延滨在发言中首先明确了罗江是一个标准的能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而本届诗歌会的主题意义广阔深远,既符合了罗江“有山有水有乡愁”的实际,同时更切中了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这一现实,肯定了诗歌创作在城镇化过程中有一个凝聚情感的正能量的作用,也唤起了诗人的一种骄傲和自信。 诗评家霍俊明认为,当下谈乡愁一定要有特殊性,21世纪的乡愁写作与鲁迅时代的乡土文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乡愁的表达停留在炊烟、母亲的疼痛等表层抒写中,而要有更多超越它们的东西,有美学和哲学价值,才能长存于诗歌的历史中。 诗人、批评家向以鲜指出,“记住乡愁”四个字充满了无奈的情绪,是对即将消失或者已消失的东西的挽歌。而面对如何回到诗意的梦想状态、回到原乡的困惑,唯有使用诗歌和艺术的方式。 真正的故乡是母亲的身体 诗人、《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认为,“记住乡愁”这个主题很有抒发空间,“乡愁”这个词语既描述一种现状,也描述一种危机。乡愁实际上是讨论人怎么活着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则生活在一个异化的状态下。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一个看得见的山水载体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精神家园的存在。 诗人、《花城》杂志社执行主编田瑛发言说,从地理概念上来说,每个走出故乡的人都是有乡愁的。而对于写作者来说还有一个精神原乡,只要离开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成为回忆之乡。 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大解则从另一个角度谈到,我们每个人真正的故乡,是母亲的身体,那是孩子的宫殿。因此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乡愁就会永远延续下去。 《诗选刊》主编刘向东认为,如果乡村是一个乡愁符号的话,我们真正失去的是神性,和与之相联系的灵魂,还有青山绿水。 诗人张洪波则尖锐指出,本届获奖作品主要是描写乡村,但值得思考的是,城市也应该是乡愁抒写的对象。对此诗人张晓雪补充到,一代与一代人对故乡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对家乡的爱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 本届诗歌节获奖诗人也相继发表了感言。获奖者陈广德谈到,乡愁人人都有,婴儿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乡愁。当人类被工业化、钢筋水泥积压,在心灵深处必须要值得去想的东西,这就是乡愁。 论坛主持人,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认为,乡愁肯定不只是指乡村,而一定是家乡在心灵产生的微妙、细腻的情愫。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上的乡愁,都有存在的理由。(图文/肖桢)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友情链接 | 诚聘 | 版权与免责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