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农民5年创作百万字
2015年11月 作者: 来源:南充晚报 责任编辑:xwpxxw
简介: 西充县同德乡广元湾村村民罗承广6年前在外地打工患上重病,接受治疗后于同年回到老家。自那以后,仅靠一条腿艰难行走的他迷上了写作。如今,他已完成了一部8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以及报告文学、小品和相声剧本 ...
内容: 西充县同德乡广元湾村村民罗承广6年前在外地打工患上重病,接受治疗后于同年回到老家。自那以后,仅靠一条腿艰难行走的他迷上了写作。如今,他已完成了一部8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以及报告文学、小品和相声剧本的创作,共计百万余字。近日与出版单位达成初步出版协议,更增添了他的创作动力。
即兴作文获“贵重”奖品
1973年,罗承广出生于一个老中医家庭,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幺,父亲罗奠洲在行医之余爱看文学作品,尤其酷爱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
“在我三四岁时,父亲就给我讲述中国古代的故事,《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中的孝道最令我感动。”罗承广说,父亲是他写作的启蒙老师,时常给他讲唐诗宋词,为他以后创作格律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同德乡完小举办初中年级拉通作文考试———命题作文《他/她俩》,40分钟完成500字。不到半小时,罗承广第一个走出考室,他的文章获得第一名,还得了一支价值3.5元的钢笔,这在当时是一件“奢侈品”。
高三下学期的元旦,在教室里呆坐许久的罗承广在回家途中来到自家房后的小山丘。举目远眺,微弱的寒风挡不住灵感的来袭,一首七言绝句打油诗脱口而出。《元旦登山》: 年头登山好心欢,举目远眺望前川,山河壮丽无限美,世间苍生均向前。
右腿受伤 用写作排遣孤独
高中毕业后,罗承广前往北京打工,长期从事电梯安装工作,工作之余参加自学考试并取得大专文凭。2009年4月初的一场大雪后,因患感冒,罗承广住进了医院,后来被诊断为右腿患强直性脊柱炎,由于此病较难治愈,他从此走路必须借助双手轻扶右腿“一瘸一拐”。
罗承广刚回老家时,经常躺在床上服药、养病。往事一件件浮现在脑海里:家乡的山山水水、相邻们的辛勤劳作、自己打工生涯的酸甜苦辣……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罗承广下定了决心。家里一间并不宽敞的书房,便成为罗承广写作的小天地:一张简易的书桌、一台笔记本电脑、一盏老式电灯,整整陪伴了他6年时间。
2013年8月的一天,独自在家的罗承广打算出去透透气,双手紧扶楼梯,沿着一级级阶梯“蹦”下楼。屋外的景色真美,他艰难地走在村道公路上,这次,他走了500多米,站在原地活动身体,顿感心情舒畅。此地正是射洪、盐亭和西充县的交界处,“一脚踏三县/鸡鸣全听见”……一首《无题》诗脱口而出:南来北往人车行/风光各异四季景/无论新颜与旧貌/万水千山总关情。
下一步计划 将作品搬上银幕
“自传体小说《老幺的苦乐年华》字数达80万字,小说讲述了老幺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时间里的奋斗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家乡广元湾村的巨大变化。”罗承广说。
不久前,四川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与罗承广签订了图书出版合同,目前双方就经费问题正在进一步协商。“听说我要出书,乡政府马上联系残联及县工商联为我筹集了一万多元的经费,将样书刊印出来。”罗承广将厚厚的三本书递给记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样书出来后,罗承广原单位的同事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向其伸出援手。
除此之外,罗承广还创作了十余部影视类文学作品,部分作品参加了2014年6月北京影视作品推介会,获得与会人士的肯定。报告文学《广元湾村的变迁》即将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机关刊物《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上刊出。
谈到下一步计划,罗承广说:“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我的作品能搬上银幕。”(张科)
|